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致敬航天育种人 !30年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上篇】

2018-12-06 23:21






在12月2日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上,举办“向为航天育种三十年作出重要贡献人士致敬”活动,向为我国航天育种事业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在基础研究、品种选育、产业推广应用、航天搭载技术及空间诱变技术和事业的组织推动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10位代表人物致敬,表达对他们褒扬和敬意。

他们是:刘纪原、谢华安、吴明珠、蒋兴村、唐伯昶、刘录祥、陈志强、邓立平、刘敏、雷振生。

640.jpg

“致敬活动”还特别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致谢和致敬,感谢载人航天工程对航天育种事业的大力支持。

航天育种事业发展三十多年来,为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国众多科学家、育种专家、企业家和领导者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是一个群体,是一代事业开拓者。他们虽然平凡,却做出了非凡的业绩;他们尽管默默无闻,却在广袤土地播撒了希望;他们无欲无求,却给我们带来硕果累累、满目春光!

他们在喧嚣中专注于孜孜以求的事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们用自己汗水和大地的收获赢得尊敬。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各自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身体力行带领和影响着每一个人。

我们向所有从事航天育种事业的人们,向所有为航天育种事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致敬!向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致敬!他们接受我们的致敬,名副其实,受之无愧!

让我们走近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体味触动人心的力量……




蒋兴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首位国家“863”计划航天育种首席专家,中国航天育种第一人

蒋兴村,1986年,参加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是原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顾问。他是最早提出开展航天育种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组织了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作物种子和生物材料进行空间诱变实验,是我国航天育种事业的先行者之一,有着“中国航天育种第一人”的美誉。

他20多年专注于生物遗传学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提出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的新理论、新方法。他与有关单位合作选育出19个农作物新品种和50多个新品系,在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和空间制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7篇,参加编写著作7本,获得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个。“七五”期间被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八五”期间被评为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先进工作者;“九五”期间被评为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先进工作者。

蒋老德高望重,是我国航天育种的先行者,培养了一大批后来人。为航天育种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让我们,向蒋兴村先生致敬!




邓立平


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航天育种育成品种“宇番1号”番茄的技术负责人。

出生于北京的邓立平,毕业大学后,听从祖国建设“北大荒”的召唤,一无反顾地踏上这片寒风凛冽、辽阔肥沃的黑土地。在与同学分别时,她在合影上写下誓言:“把青春献给北大荒”。

1987年,返回式卫星的首次空间搭载实验,邓立平率领的课题组成为全国唯一的蔬菜作物搭载试验单位。面对崭新的领域,毫无经验可循,邓立平发挥其刻苦钻研的精神,风雨无阻地在试验地里观察、筛选,先后选育出宇椒系列、宇番系列9个品种,推广范围覆盖黑龙江省内外。其中“宇番1号”番茄、“宇椒1号甜椒,是中国第一个航天诱变育种方法培育的番茄新品种,曾得到了党和国家多位领导视察时的高度肯定。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品种至今还在大面积推广种植,惠及农民和我们的餐桌。

让我们,向邓立平先生致敬!



雷振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入选2016年度河南省“中原学者”。


河南是农业大省,而他是这片土地上的首席小麦专家。上世纪8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雷振生发现,作为小麦主产区的河南,小麦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很多农民靠吃红薯过日子。“一定要搞出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让农民多打粮、打好粮。”雷振生从此一头扎进小麦地里。为了调查记载小麦性状,他不顾酷暑严寒,长期坚守在麦田;为了选出优良品种,他和团队配置上千个组合;为了做好小麦植保服务工作,他每年要跑遍全省小麦主产区。航天育种技术为他的研究试验插上了翅膀。岁月将雷振生带近花甲之年,也在他的人生中积淀下23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他主持和参加育成豫麦13(国审)、太空5号、太空6号等15个小麦新品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豫麦13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志者事竟成。他在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育成的航天育种小麦品种种植推广面也是最多的。三十年来,他让神奇的种子在中原闪亮。

让我们,向雷振生先生致敬!



刘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她是空间诱变和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的佼佼者。她曾在俄罗斯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较早了解和参与了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空间诱变实验,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她获得了俄罗斯航天局颁发的荣誉勋章。1995年,开始从事空间生命科学和航天育种技术研究工作,曾承担国家863计划航天项目专题“模拟微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航天863项目“空间植物遗传机理及演示研究”、科技部中俄国际合作项目“空间站搭载的植物种子的遗传育种研究”重大研究项目。她主持领导了在神舟飞船搭载试管苗获得成功,首次实现高等植物空间开花结实的实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她带领的团队在航天育种机理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成果颇丰。

1997年,她与航天五院一起,在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航天育种试验基地,该基地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称赞。她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花卉、园艺作物新品种多次获奖。她主持选育航天育种作物新品种13个,获得国内第一个航天育种技术专利。

让我们,向刘敏老师致敬!




陈志强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系教授,曾担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陈志强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应用和基础研究。“九五”以来,他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部和广东省的重大和重点攻关项目。他带领其研究团队开展航天育种技术研究,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到南方稻区多个省市,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结构调整,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多项科技奖以及被国家、部省授予多项荣誉称号。

陈志强先后6次搭载几十份水稻种子材料进行空间诱变实验,提出水稻空间诱变育种“多代混合连续选择和定向跟踪筛选”新方法,将空间诱变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育种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搭建高效的育种平台,成功地选育出优质和高产性状相结合理想的一批新品种(组合)。以该技术体系为核心的“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水稻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与新品种创制应用”先后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陈志强通过空间诱变育种直接育成的优质稻新品种“华航一号”,2001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除了迅速在广东省大面积生产应用外,还辐射推广到南方稻区的广西、海南、江西、福建等省。种植推广面积累计500多万亩。

陈志强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育成36个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并在广东、广西、江西等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心怀天空,脚踩大地。“三十年来埋头苦,愿得此生长报国”。

让我们,向陈志强教授敬礼!



让我们向所有从事航天育种事业的人们,向所有为航天育种事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致敬!向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致敬!



原创: 航天育种联盟    来源:航天育种联盟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ImRuLqbCFjfLepVmbSTw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