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会动态 / 行业新闻

“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打造天基丝绸之路

2020-04-01 09:54

黎宇红 王文浩 卫星与网络 



      近几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和剧烈的变化。美国政府掀起了“逆全球化”的浪潮,大力遏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努力,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项倡议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不但将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还能推动全人类对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作为引领性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商业航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占有重要位置。空间基础设施和先进航天技术的应用,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开发商业航天市场,在航天制造、地面应用产业、基础设施共享、传统产业升级、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航天产业园和信息港,必将加快提升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

      纵览当今世界,商业航天的发展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的态势。美国在航天技术、商业航天发展政策环境、企业创新积极性方面表现突出,总体竞争优势显著,不存在明显的航天能力短板,遥遥领先于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一直稳居世界航天第一梯队领头羊的位置。

     美国先进光电公司在获得NASA技术转让后,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太赫兹成像仪,在人体安检中发挥出巨大功能。该公司估计,在2018年前可以获得两亿美元收入。


       NASA把阿波罗计划返回舱救生艇技术转让给了一家称为海事救援公司的企业。这家公司据此技术研制的民用自动展开救生艇销售火爆,并成功挽救了无数海员宝贵的性命 。

      中国的商业航天竞争潜力巨大,拥有独立自主的航天产业,各种等级的运载火箭、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不断发展,同时,航天队伍人才济济,相关领域、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对于商业航天的重要性,也达到一定高度的一致认识。因此,中国已具备了大规模发展商业航天、发展航天技术应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对中国而言是良机。中国可应势而谋,大力整合国内优势航天产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可操作性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而我国商业航空航天各界应因势而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航天国际合作,让航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展现大国担当。

      航空航天历来被认为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优先领域,由于其显著的产业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得到了各国高层和产业规划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但是,传统航空航天产业的研发、建设、市场等各环节的孵化培育周期漫长,导致短期内很难出现具备商业盈利能力的民营航空航天制造企业。这在国内外商业航天具体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因此,经过多年的深度研究与推敲及推翻重来后的反复梳理,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及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联手推出并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应用基地,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三基、四梁、八柱”,即:

 

以“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应用基地为一个主体;

以先进科技、文化创意架构“天地一体,互为补充”为园区两翼;

以航空、航天、航海为三个产业基础,其中,航空和航海的技术转换成果经验丰富,基础夯实;

以科技、文化、资本、线下实体为四梁架构产业生态;

以商业航天(含小卫星)专区;高端制造创新创业者专区;航天技术大众应用实体商圈;航天文化科普与活动中心;航天加跨界融合产业发展联盟;航天加跨界融合大会;航天加产业发展基金;航天技术二次开发与交易中心,构成产业生态支柱。

 

       我们预计,“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应用基地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数万个,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服务活动,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刺激大众消费。保守估算,“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应用基地年产值可达数千亿级规模。

      我们欢迎有志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有志于航天技术应用,有志于“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和落实的企业、社团、人士积极参与,为促进传统行业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大众经济的开发、促进中国航天技术二次开发、打造航天实体经济商业模式范本而贡献各自的力量。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